今天周六在家培两孩子,早上小宝起的比较早,然后就在那写作业了,这方面小宝确实做的不错,但,做数学作业时,因为一道不太会的题一直卡在那里,还生气的不想做了,这方面控制能力还不够,我说遇到不会的题很正常,我们要像考试那边先跳过,把后面的题目都完成了再来想这道不会的,感觉他就是听不进去,这种情况要怎么处理呢?
以下是AI帮分析总结的:
能感受到你作为家长在陪伴孩子学习时的用心——既看到小宝主动写作业的自律优点,又为他卡题时的情绪波动而着急,这种“既欣慰又担心”的心情特别真实。其实孩子遇到难题卡壳、情绪上头,是学习过程中非常正常的反应,关键是如何帮他从“情绪对抗”转向“问题解决”。结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可以试试这3个具体步骤:
第一步:先“接住情绪”,再“解决问题”(关键:别急着讲道理)
孩子卡题时生气,本质是“能力暂时够不到目标”的挫败感在作祟。这时候他的大脑被杏仁核(情绪脑)主导,理性脑(前额叶)是“罢工”状态,你说“跳过题目”的道理,他根本听不进去——就像你着急时,别人说“别急”反而更烦一样。
正确做法:先共情情绪,再引导行动。比如蹲下来看着他的眼睛说:“这道题确实有点难,妈妈/爸爸小时候做数学题卡住时,也会急得想摔本子(共情具体场景)。你刚才皱着眉头、咬铅笔的样子,是不是特别想把答案‘揪’出来?”(描述情绪细节,让孩子感到被理解)。等孩子点头或松口气,再补一句:“我们先把这道题‘放冰箱’(用孩子能理解的比喻),等做完其他题,大脑休息好了,说不定答案就自己‘蹦’出来了,你觉得呢?”(用轻松的方式传递“暂时搁置”的策略)。
第二步:用“小步骤”拆解难题,降低畏难情绪(关键:把“大怪兽”变成“小怪兽”)
孩子卡壳的题,可能是题目条件复杂、解题步骤多,对他来说像“面对一座山”。这时候需要帮他把“大山”拆成“台阶”,让他看到“其实我能走几步”。
具体方法:
- 读题拆解:和孩子一起用不同颜色笔圈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比如“小红有5颗糖”圈红色)、“问题”(“还剩几颗?”圈蓝色),然后问:“这些条件里,哪个是你最熟悉的?比如‘有5颗糖’是不是和昨天做的‘分糖果’题很像?”(唤醒已有经验,建立信心)。
- 假设法尝试:如果孩子完全没思路,可以说:“我们试试‘猜答案’好不好?比如你觉得答案可能是3,那我们来验证:如果剩下3颗,那小红吃了几颗?5-3=2,题目里没说吃糖的事,可能不对;那再猜2呢?5-2=3……”(用“试错”代替“死想”,让孩子看到“动起来”比“干着急”有用)。
- 降低难度版:如果题目是应用题,可以简化条件:“比如把‘小红有5颗糖,给了弟弟2颗,又买了3颗’改成‘小红有5颗糖,给了弟弟2颗’,现在你会算吗?”(先解决“子问题”,再逐步还原原题,让孩子体验“我能解决一部分”的成就感)。
第三步:事后复盘,把“卡壳”变成“成长机会”(关键:强化“我能解决”的信念)
等孩子完成作业(或当天学习结束后),别急着翻篇,用“非评判”的方式和他回顾:“今天做数学题时,有道题卡了很久,后来你是怎么解决的呀?”(引导他自己说过程,哪怕只是“我跳过它做了后面的题”)。如果孩子愿意聊,可以补一句:“妈妈发现你虽然卡住了,但还是坚持把其他题做完了,这特别棒——就像跑步时摔了一跤,没哭着回家,而是拍拍土继续跑,这就是‘坚持’的力量!”(具体肯定他的努力,而不是只说“你真聪明”)。
最后想和你说:孩子学习中的“卡壳”,其实是他在向“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理论)迈进的信号——现在的“不会”,正是未来“会”的起点。你愿意耐心观察他的情绪、想办法引导,已经是在给他最珍贵的“学习力”打基础了。慢慢来,你和小宝都会越来越棒的~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