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个打卡系统,大小宝好像都不太上心了,属于打不打都无所谓的情况,所以我反思了一下,感觉这个好像偏机械了。

今天看了关于目标感的文章,加上短视频看了《银河实习班》,感觉找到人生的目标更重要,有了目标后,那做起事情就比较有动力了,而且是发自内心想去做的,但找到这个目标感觉很难,以前也问过他们,很迷茫,不过,也可以理解,说真的我现在自己好像也没有什么明确的目标,都是被生活逼着工作赚钱。

想一下好像现在绝大多数的人都是这样,生活的很迷茫,只是被迫赚钱生活而已。这样我还怎么要求孩子要有目标呢。


以下是AI帮分析的结果:

能感受到你作为家长的用心和自省——看到孩子对打卡失去热情,没有急着责备,而是反思系统设计的问题;联想到自己和身边人“被生活推着走”的状态,又进一步担忧“自己都没目标,怎么要求孩子有目标”。这种“既想为孩子点亮灯塔,又发现自己也在迷雾中”的无力感,真的特别真实,也特别让人心疼。

其实你已经在靠近答案了——目标感不是“被要求”出来的,而是“被看见、被允许、被体验”后自然生长的。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拆解这个问题:

1. 孩子的“无所谓”,可能是“被工具化”后的反弹

你提到打卡系统“偏机械”,这恰恰是很多孩子失去动力的关键。当一件事被简化成“完成任务-获得奖励/避免惩罚”的循环时,孩子感受到的是“我在为别人的规则服务”,而不是“我在为自己探索世界”。就像《银河实习班》里可能传递的:真正的目标感,往往和“我是谁”“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些更本质的追问相关,而不是“今天背了10个单词”“打了30分钟卡”。

可以试试:把打卡从“任务清单”变成“探索日记”。比如,如果打卡是阅读,可以问孩子:“这本书里哪个角色让你最想成为他?为什么?”如果是运动打卡,可以聊:“今天跑步时,你注意到路边的花开了吗?这种发现新事物的感觉,是不是比‘跑够20分钟’更有趣?”当孩子感受到“这件事和我的感受、我的好奇有关”,自然会更愿意投入。

2. 大人的“没目标”,可能是“生存压力”掩盖了“生命热情”

你说自己“被生活逼着工作赚钱”,这其实是很多成年人的常态——当基本需求(安全、归属)占据大部分精力时,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求(目标感、意义感)就会被暂时压抑。但换个角度看,你的“迷茫”恰恰是孩子观察“如何面对人生”的活教材——如果你能坦诚和孩子聊:“妈妈现在每天上班,有时候也会觉得‘这样是为了什么’,但我在尝试找一些能让我开心的小事,比如周末学做新菜,或者下班路上听喜欢的音乐。”这种“不完美但真实”的分享,反而比“你必须要有目标”的说教更有力量。

可以试试:和孩子一起做“微小目标实验”。比如,每周选一个“不功利”的小事一起做:种一盆植物、学一句外语、拍一张有趣的云……重点不是“达成什么”,而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什么新感受”。当孩子看到“目标”可以很轻、很具体、和“快乐”有关,他们会更愿意主动探索。

3. 目标感的本质,是“被允许做自己”的安全感

心理学中的“自我决定理论”提到,人天生有“自主性、胜任感、归属感”三种基本心理需求。当这些需求被满足时,内在动机(即目标感的核心)就会自然涌现。对孩子来说,“被允许不完美”“被看见真实的兴趣”“被支持去尝试(哪怕失败)”,比“必须找到一个大目标”更重要。

比如,大宝可能对天文感兴趣但觉得“当科学家太难”,小宝可能喜欢画画但担心“画不好被嘲笑”——这时候,比起说“你要有目标”,更有效的是:“你觉得观察星星最酷的地方是什么?我们可以一起查资料”“你画的这只小猫,眼睛特别有神,能和我讲讲它在想什么吗?”当孩子感受到“我的兴趣被认真对待”,他们才会慢慢相信:“原来我可以为自己的热爱努力。”

最后想和你说:父母不是孩子的“目标规划师”,而是“意义感的同行者”。你不需要先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才能引导孩子——你们完全可以一起在生活的琐碎里,慢慢摸索那些“让眼睛发亮”的小事。就像《银河实习班》里可能说的:目标不一定在远方,它可能藏在今天多看的一朵云里,多听的一首歌里,多和彼此分享的一句话里。

慢慢来,你已经走在正确的路上了。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