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爸爸妈妈们一边为孩子学业负担的减轻而高兴,但另一方面又开始担心,孩子的空余时间增多,会不会落后?如果现在没有抓紧时间,将来会不会被社会淘汰?光靠他自己,究竟能不能学好?
其实,让孩子做好一件事从来不是靠“逼迫”而完成的。
我们常常会看到有的孩子,不用家长或老师的督促,就会自己完成作业,空余时间主动学习课外知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而有的孩子,爸妈怎样催促,依旧拖拖拉拉不情不愿,一定要等到最后一刻才完成作业。
他们的差异并不在于智商高低、聪明与否
而是在于——“自驱力”
什么自驱力?
自驱力就是一个人行动的动力是来自自己内部,而非外界。有自驱力的孩子,从心里愿意主动做一件事,能将这种内在动力转化为真正的自律。自驱力所带来的控制感能让孩子积极应对压力和各种挑战,最大程度地达成自己的期望,同时还能保持高水平的身心健康。
在临床神经心理学家威廉·斯蒂克斯鲁德博士
以及启发型教育专家奈德·约翰逊
在共同所著的《自驱型成长》书中提到:
“ 自我控制力感—一种我们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引导生活进程的信念,会带来更健康的身体,更长的寿命,以及更低的压力,更积极的情绪感受,更强的内在动力和更强的学习成绩,而且增强事业成功。”
自驱力是孩子自己的发动机
那自驱力从何而来?
想要了解自驱力的来源,首先我们需要知道人类大脑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三个结构:
“前额皮质——“领航员”
前额皮质是发展语言、逻辑能力、推理能力的一个部位,与组织规划、控制冲动、判断决策等认知功能相关,当人情绪平稳时,前额皮质就能监测和调控大部分大脑。前额皮质需要多巴胺与去甲肾上腺素“恰到好处”的结合才能高效运转。
“压力反应系统——“斗狮战士”
压力反应系统包括杏仁核、下丘脑、海马体、脑垂体和肾上腺。当一个人处于高压状态时,压力反应系统会接管心智,保护人免受即将遭受的伤害,是一种原始的本能。但如果一直处于“慢性压力“状态,压力反应系统会得到不断强化,导致更容易感受恐惧、焦虑、愤怒,行为倾向于防御,被动、呆板,有时还会更有侵略性。
“动机系统——“啦啦队长”
动机系统是大脑中的“奖赏中枢”,负责分泌多巴胺这种神经递质,而多巴胺正是驱动力的关键所在。各种美好的体验都会导致多巴胺的更多分泌,较高的多巴胺会让人产生更多的驱动力。多巴胺一旦分泌到最佳水平,就会引发“心流”体验。而较低的多巴胺水平则与较低的驱动力、低弱的努力程度、无聊等体验相关。
因此,从生理角度来看,一个具有自驱力的孩子,一定是前额皮质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多巴胺水平比较高,而且压力反应系统也没有得到强化的状态。他能够在适当的正向压力下控制自己,产生兴奋感,以更高的专注度,更清晰的思路,表现更优异,获得更多认同感和幸福感,形成良好的正向反馈闭环。
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自驱力呢?
1、 聪明地给孩子选择权
培养有自驱力的孩子,首先要给孩子尽可能多的控制感和选择权。《自驱型成长》给家长提出建议——“要当孩子的顾问,而不是老板。” 日常生活中无论事情大小,不要替孩子做决定或强迫他们改变,无论是穿的衣服,吃的食物,看的书,还是玩的游戏,尽可能让孩子自己决定。
但由于年龄的原因,孩子有时会做出不成熟的选择。这时,聪明的家长会在孩子做决定之前,引导他们从各方面把事情思考周全,考虑到可能出现的结果,再做出选择和判断。
例如,外面正在刮风,可孩子却想穿着新裙子出门,这时父母尽量不要简单粗暴地说“不许穿”,而可以这样说:“我知道你很喜欢这条新裙子,我也觉得它很好看,但现在外面很冷,你要思考一下,如果因为穿裙子着凉生病了,这个周末就没法到游乐园玩了,你是否还要选择穿它出门呢?” 给孩子选择可能会比直接控制孩子花费更多的时间,但从长远看,这会是更有利于孩子的发展。
2、 鼓励孩子找到真正的兴趣
著名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多元智能理论”提出,每一个人在语言、逻辑、空间、运动、音乐、人际、自我认知、自然等领域都会有突出的一方面。当孩子从事自己擅长的领域时,会表现出更强烈的兴趣,更投入地参与。科学研究指出,如果一个孩子深深地参与到他喜欢做的事情中,他会创造出一种大脑状态。这种状态结合了高度专注、高能量、高努力和低压力,这些正是孩子促进自驱力发展的最适宜条件。
因此,家长要全面且多样地观察孩子,发现他在哪个领域有比较突出的天赋,并加以发展,鼓励孩子多尝试,丰富孩子的生活体验,和孩子一起找到“核心自我”,集中精力发挥潜能,建立起充满自我激励的内在动机。
3、 不把犯错看成失败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难免会犯错,栽跟头、遇到挫折,但每一次错误,其实都是判断力、解决问题能力和自我意识提升的机会。当孩子遇到问题时,家长不要站在一个管教者的姿态进行指责,例如说“我早就和你说过了,谁让你不听!” “你怎么就是学不会”......这种打击会让孩子丧失对于事物的兴趣,因为一次失败就放弃,降低对自己的认可度,导致之后不愿意继续尝试。
而应给予适当的鼓励,倾听孩子遇到的困难,提供建议和帮助,例如“我知道你现在很难过,我们可以一起看下,究竟是哪里有问题,你有没有想到可以改进的方法?”“你想听听我的建议吗?”“我相信你下次会做得更好。” 陪伴孩子在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引导正确的思考方式,使孩子的自驱力在一次一次地正向反馈中得到提升。
科学有效地培养孩子的内在自驱力
以自主、自觉与自律面对未知挑战
和爸爸妈妈一起
塑造孩子终身成长型思维
将自驱型成长成为可能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