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引导是什么?

情感引导其实就是向孩子传授情感规则,让他们知道如何辨认情感,并且以恰当的方式来表达。通过引导,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发展阶段来帮助他们认知情感和表达自我。

情感引导的基本要素

情感引导的本质就是允许孩子自由、轻松地表达情感,而不受任何压抑或否定。为了促进与子女的良性沟通,父母应当:

了解并尊重孩子。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和脾气,所以情感引导也要因人而异。

了解孩子的发育阶段,以避免设定不切实际或者不恰当的目标

密切注意孩子想要表达的任何情感,并把孩子最难管教的时刻看作了解他们的良好机会。

对孩子的各种情感都要表现出同情和支持。

通过和孩子共同分担责任来建立一种“分享权利”的平等关系,但同时也要设定界限。

调动孩子的内在能动性,而不是依靠外部奖励来纠正行为。

为孩子树立三思而后行的良好典范。

避免否定、怀疑或者轻视孩子的情感。

通过聆听孩子的心声并加以复述来丰富孩子的情感词汇量。

提前让孩子知道应该怎样做,可以让他们更合作。

情感引导的常见误区:

误区一:控制型父母与放任型父母

误区二:轻视、低估和否定孩子的感受

误区三:采用外部激励和奖赏手段

误区四:以消极后果作为惩罚


为什么要进行情感引导?

情感引导不仅会帮助你的孩子学会认识、表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还有助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掌握了丰富的情感表达词汇的孩子会较少耍脾气,或者用行为来发泄情绪。

情感引导还可以促进你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加深你们之间的感情。在你的引导下,孩子将学习到宝贵的社交技能,以及如何去照顾别人的情绪,他还会学到如何结交新朋友,并和他人愉快的相处。

第四章,两岁的乖宝宝,三岁的淘宝:建立亲密关系的关键时期

设定限度

单靠情感引导是不够的,在孩子成长的全过程中,父母都应该对孩子加以约束,让他们清楚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绝对不可以做。

情感引导和设定限度是教育孩子的两个最关键的环节。一个是要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另一个则是制定简单明了的规则。我们要为他们说明在怎样的年纪应该做怎样的事情,没受过父母严格约束的孩子很难理解遵守制度的重要性。

在人类的社会里显然有被允许和不被允许做的事情,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些概念是在家里学到的。

孩子们当然总是想要挑战规定,这是人类的本性决定的,但是作为父母,我们有责任引导和塑造孩子的行为,积极地帮助他们掌握社会生存技能。

设定限度或者制定家规,并不意味着要威胁或者恐吓孩子,你只是要让他知道做什么事情“行”,做什么事情“不行”。因为孩子正处在学习和培养道德观念的过程中,父母应该向他们解释可以做和不可以做某些事情的理由。

用理性和逻辑来说服孩子的父母,比那些经常说“让你做什么就做什么”的父母更能让孩子信服。

虽然父母制定了不可动摇的家规,但孩子并不一定会心甘情愿地一直遵守下去。事实上,在外面适应能力强的孩子往往在家里更加淘气,因为家里比其他任何地方都让他们更有安全感。

孩子可能会让你抓狂,而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做好准备!你必须既温和又坚定,严格按照定下的规矩执行。此外,请记住你的任何情绪波动都是无可厚非的,不存在对错的问题,因为每一个正常人都会有喜怒哀乐。

孩子需要自信心

权利和自立会让孩子感到自信满满。那些整天自感弱小的孩子容易丧失信心,其结果可能会表现为叛逆或者有意和他人作对。事实证明,如果我们能坚持给予孩子适当的决策权的话,他们会感到更有尊严,所以更有可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如果你希望孩子拥有充分的自由,并对自己的决定充满信心的话,那么你需要为他们创造一个成功的环境。这往往意味着你要让他们有“我说了算”的感觉。

父母不应该频繁地否定孩子们的决定,所以,倘若你知道孩子的自制能力有限的话,就不要带他们去玩具店或者糖果店这样的场所,以免不得不一再拒绝他们的要求。

父母应该为孩子提供一个既自然又容易掌控的成长环境,前提是有益于健康的和充满社会责任感的,所以要避免让孩子接触武*,*品以及儿童不宜的媒体节目,等等。

学龄前的儿童,大多数时候都沉浸在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里,说白了,就是以为“地球是围着我转的”。因此,无论你如何努力避免让孩子吵闹,作为家长,你都难免要经受不少考验。

当你觉得孩子在跟你较劲儿的时候,别和他硬碰硬,只要冲突双方中有一方退让,争斗就会立刻停止,就像在拔河比赛中的一边松了手,比赛就宣告结束。

为什么打屁股没用?

许多家长都逐渐意识到打屁股是没用的。打屁股只会起到一时的警戒效果,却会带来一连串的潜在恶果。

没有暴力只有呵护的环境才最利于发育

小时候的你是不是对一切都充满好奇?那时候的世界一片美好,没有批评,没有责任,还不需要工作,你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那个阶段可能是你学的最多的时期。

正如我在第三章中所说的,幼儿时期是大脑发育的敏感和关键时期。体罚所引发的恐惧会对儿童的大脑功能发育产生不良的影响。然而,就是在这个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和脆弱性的阶段,许多儿童都遭到过父母的体罚。

打屁股会损害孩子的学习能力,影响孩子的在校表现

研究表明,打屁股会降低孩子的智商,而平静和安定的状态是最利于大脑学习的。如果孩子因为挨打而感到愤怒或者害怕的话,他就会提心吊胆,学习也就嘎然而止。经常生活在对暴力的恐惧中的孩子会处于半惊慌的状态,在学习上自然也难以提高。

打孩子就是唆使他们使用暴力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一个打孩子的家长,如何能教育子女不去打他的兄弟姐妹?你的言行不一只会让孩子感到无所适从。

如果孩子因为挨了打才听话,你所给他的教训就是“用拳头说话”。我敢跟你打赌,他会从你这里学会使用暴力去解决问题。

当你的孩子长大以后组建了他自己的家庭的时候,你是希望他用对话的方式还是用武力去解决他和配偶之间的矛盾?

来自一位宗教领袖的建议

我从来不认同“闲了棍子,惯了孩子”的原则。……我深信暴力的父亲只会教出暴力的儿子,不要对孩子动粗。他们需要的是爱和鼓励;他们需要的是可敬可爱的父亲,而不是让他们胆战心惊的人;最重要的是,他们需要一个好榜样。

那些脾气暴躁、缺乏耐心的父母,由于管束不了孩子而采取暴力的手段,结果导致子女也变得有暴力倾向和具有攻击性。

这种暴力行为发生的越早,性质就越严重,后果也越可怕。他们还发现,从小在关爱和鼓励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的孩子,出现反社会行为的几率最低。

如果你想要尽一切努力防止你的孩子变成暴力的父母的话,就请温柔的教导他,适当的约束他,同时尽可能地使用情感引导。请父母们避免我之前所提到的四种常见的教育误区(详见第一章),而且永远都不要打孩子。

体罚可能会造成伤害

许多家长之所以捍卫自己打孩子的权利,是因为暴力为他们提供了发泄失望和愤怒的渠道,而不是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世上根本不存在打孩子的恰当时机和安全方法,因为暴力行为的本质决定了它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升级。

打孩子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你还记得自己被打之后的感受吗?你是不是感到愤怒、悲伤和困惑?你甚至可能觉得爸爸妈妈并不爱你。尽管父母们并不希望让孩子产生这样的感受,他们的行为却往往会造成这样的后果。

不能打,那该怎么办?

想要孩子合作其实有更好的方法,暴力和恐惧不会达到你想要的效果。“管教”的真正含义其实是“引导”,而引导则意味着指教。当我们在惩罚孩子的时候,其实忽略了对他们的指教。

孩子通过效仿榜样来培养良好的行为举止,父母则是孩子在道德、品行和同情心方面的导师。想要让你的孩子带着宝贵的生活技能迈入成人世界的话,就要教会他自我激励的意义,如何与人协商,在必要的时候妥协,以及用和平的方式顺利的解决矛盾。

你可以尝试用以下和平的方式来引导孩子:

先弄清楚你自己的“心结”在哪里,以确保自己不会把怒气和烦躁趁机发泄到孩子身上。

如果你发现自己火气太大而无法冷静地教育孩子,就找个地方先“降降温”。

从婴儿阶段就开始引导孩子并适当约束。

经常和孩子沟通你的想法和感受。

讨论你目睹某些事情的感受。

关注并包容孩子的感受,但同时也要设定限度。

为孩子提供选择的机会。

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言行一致,说到做到(承诺过的事情一定要兑现)。

如果你的孩子做到了言而有信,就要给他鼓励。

给孩子提供一段“反思的时间”或是“冷静的时间”如果是三岁以上的孩子,你可以和他一起聊聊他刚才的行为,并问他下一次是不是可以做得更好。

提供解决方案,或者引导孩子思考解决解决方法,有时候孩子可能确实不知道该怎么做,他需要你的指导。

为什么奖励无法奏效?

现在有些父母费尽心机的想要操纵子女的行为,而给予奖励是目前很流行的一种手段。

给予奖励这种手段非常简单,而且几乎不需要什么亲子之间的互动,这似乎为家长们提供了一种解脱的方式。想要知道孩子为什么对上学反感和恐惧,要花费不少时间和努力,但如果我们承诺在放学后给他喝奶昔的话,孩子很有可能就会妥协。

有些父母认为,如果他们奖励正确的行为,孩子就会继续合作下去。或者说如果孩子不想做某些事情,奖励将会是一种激励。

问题是,如果我们不断承诺,孩子也会不断要求……而这不是孩子的正常成长过程,也不是我们人类社会运转的方式。

其实,相对于玩具来说,孩子更容易为了获得爱、关注、交流和认可而努力表现。家长应该依靠他们和孩子之间的感情来激励孩子,而不是靠奖励。

当孩子耍脾气的时候怎么办?

孩子之所以会耍脾气,是因为他们具有一种天生的,自然的本能,想要执着于实现全部的愿望。但他们的生理和情感的发育超过了他们的沟通能力。

当孩子们觉得自己没有获得充分的自主权的时候,就会非常生气,却又不会表达不满。稍大一些的学龄前儿童,如果没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愿望,也会被视为在耍脾气。

耍脾气是一种正常的发育现象。尽管如此,耍脾气终究是人类情绪的一种爆发,需要家长在孩子平静下来之后给予关注、调查和指导。

其实,家长完全可以通过聆听和理解来避免这种爆发,我们也有义务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地方让他们释放所有的情绪。

常见的耍脾气行为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为了表达不满,一种是为了寻求关注。我们都见过那种索要关注的孩子,他们很机灵,会想方设法的达到目的。

他可能会在你明令禁止之后还去干,然后在你教训他的时候大吵大闹。所以,你最好在设定限度之后就马上走开。

与此相反,为了表达不满而耍脾气的孩子,则需要家长的帮助和同情,一个试图自己修理玩具或者独立穿衣服的孩子可能会因为失败而出现情绪失控。

父母可能会因此而大发雷霆,或者觉得孩子的行为极其好笑。但这两种反应都是不合适的。孩子情感剧烈波动的时候,往往是加深你们之间感情的大好时机。

父母要在安慰孩子的同时伸出援助之手,“爸爸在这里,也许我能帮上忙,宝贝”。父母要鼓励孩子用语言来来表达感情,而不要忽略出于不满而耍脾气的孩子。

以下是我和其他家长总结出来的一些技巧,可以帮助你处理为寻求关注而耍脾气的孩子:

提前计划。事先提醒孩子,“妈妈要去买东西,但之后我们可以去吃汉堡和奶昔。我知道你不愿意去买东西,但妈妈确实需要你的帮助。”

表达对孩子的理解和同情。“我知道因为妈妈不让你从婴儿车里下来,你就生妈妈的气了。我很抱歉让你等这么长时间,马上就好了。”

保持冷静。如果孩子行为失控的话,冷静地把他抱起来带到车上去。让他知道你会帮助他,而且会等他先冷静下来再说。不要和孩子争吵或者威胁孩子,更不要对孩子动手。

不去理睬。

无论是哪一种耍脾气的类型,都不要和孩子针锋相对。你越是试图控制你的孩子,他越是会抵制。

在采取行动前,先弄清孩子是不是因为有未得到满足的愿望才耍脾气。如果你自己的情绪也很激动,最糟糕的结果就是你最疼爱的宝贝拒绝你或者对你丧失信心。

尊重和指导会极大帮助你疏导耍脾气的孩子,而你的无条件的爱和关怀才会让孩子真正感到幸福。

当孩子在公众场合耍脾气的时候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在公众场合下疏导情绪激动的孩子,没有什么比当着所有人的面和孩子争执不下更丢人的了。

假如你正在超市里,孩子和你作对,或者你正带着他在小朋友家做客,可孩子却表现的专横和霸道。这时,如果你发现自己十分愤怒、尴尬,且正在失去耐心,请把孩子带到没有别人的地方,指出他的错误行为并和他讨论解决的方案。

当众管教孩子会让他们感到羞辱、难堪和愤怒,而且在旁观者面前,孩子很清楚你们双方都害怕丢人。在这种情况下,试图控制孩子,只会引发更强烈的抵触情绪。

这里有一些更好的方法:

把你的孩子带到一边,蹲下来,和他的视线保持齐平,轻轻地解释你所看到的:“我知道你因为妈妈不让你打开吃的东西而生气。”

问孩子:“我能帮你做什么吗?”如果你的孩子还不到三岁,他很可能说不出什么恰当的要求来。那么,就请给予孩子同情、鼓励和建议吧。如果你的孩子已经超过四岁了,他也许能提出具体的要求。和孩子说话的时候要就事论事,让他知道你愿意帮忙,以及你对他的期望是什么。

充分体谅孩子的心情,再根据双方的需要来制定计划。

记住,你越是费力地想要控制孩子,他们就会越难缠越反抗。如果我们能事先告知孩子我们的预期是什么,他们往往会更合作。想要带着孩子愉快出游,关键是要做好准备和预防工作。

这里有一个值得借鉴的方略:

一,首先要尊重孩子的感受。

二,告诉孩子你希望他怎么做。

三,让孩子知道你会帮助他。

有些烦人的行为其实是正常发育的一部分

幼儿的某些行为看起来似乎就是为了惹你生气,但其实很可能只是孩子智力成长的自然过程。孩子的头脑里总是充满了好奇和无限的想象力。

幼儿好奇心重却又固执,而且意志坚强,探索欲望旺盛。因此,每天你都应该给孩子一些在室内和室外自由玩耍的机会,让他尝试一些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新事物。当然,你还要和他聊一聊做这些事情的感受,并表示你能够理解。

幼儿也能认知他们在世界上的角色和他们所具备的能力。他们喜欢不服指挥,逃避约束,想尽一切办法达成愿望,而且最爱说“不!”。这当然让家长们感到棘手,但家长们也没有必要对他们太过严格。

如果你发现孩子总是闷闷不乐的话,应该重新评估一下你的日常活动:你是否给了孩子足够的运动时间、安静时间和各种活动来锻炼孩子的智力和体能呢?孩子们需要定期学习新的技能,当孩子们学习和掌握新知识的时候,他们的烦闷就会减少很多。



作者:蓝天白云XM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b56df298b071

来源:简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