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每一个人从小到大,都会有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这个阴影的名字叫做“别人家的孩子”

“别人家的孩子”总是那么让人羡慕,他往往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我们的父母经常把我们放在一起做对比,我们每一次都往往输得体无完肤。

其实,那些所谓的“别人家的孩子”,之所以那么优秀,其实最大的特质就是——自驱力

自驱力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它更像是一种元能力,是一个人学习和精进技能的底层动力。

我们每一个人从小到大其实都是在围绕着“目标”两个字在走,不懈追逐目标的过程当中,我们也会遇到许许多多的挫折。

我相信很多朋友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高中的时候,奔着考一所好大学的目的拼了命的学习。好不容易终于跨过了高考这道门槛,但是真正到了大学,却又非常的迷茫。总是感觉自己已经失去了目标,像是一艘没有航向的船,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被海浪拍打的摇摇欲坠。 

这个时候,自驱力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当我们的阶段性目标实现的时候,自驱力强的人会给自己找到新的目标,继续为之奋斗;当过程中遇到了挫折,自驱力强的孩子也会给自己打气,让自己咬紧牙关挺过去,大步踏过

其实很多家长,虽然说可能之前,没有听说过“自驱力”这个名词,但是其实很多行为也都有培养自驱力的影子。比如说,小时候爸妈经常告诉我们,期末考试考满分,就给你买一个变形金刚的玩具,这种激励方式其实也是帮助我们培养自驱力的一部分。

而很多家长在培养孩子自驱力的时候,面临的情况是什么呢?

“一管就死,一放就乱”

 感觉管孩子吧,管的紧了孩子就压力非常大,反而不利于孩子成长;放任不管吧,孩子又特别调皮,立马就不知道姓什么了。中间这个度是非常难把握的 

培养孩子自驱力的关键是什么呢?

  我希望大家能够记住一句话:“你是孩子的顾问,而不是老板。”家长需要给孩子更多的自主权,但不要忽视陪伴的力量

  我们中国家长特别爱把一句话挂在嘴边:“绝对不能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步落下,十步难赶”

是啊,我们不可否认,起点的确很重要,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但是我们更应该明白,其实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是一个马拉松长跑,相对于起点,我们能够在这条跑道上坚持下去更加重要不是吗?

所以说,家长如果想帮助孩子培养“自驱力”,第一件事就是要从“挑战-努力模型”中摆脱出来,切换成“压力-控制感模型”。当家长切换成这个模型之后,注意力就不再是某个目标了,而是回到了孩子的身上,更多的关注到孩子的压力

  换句话说,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压力就是自驱型成长的动力来源。

这是要从我们人类的大脑构造来说起,大脑的压力反应系统主要是通过两个激素来影响我们的行为。这两个激素就是肾上腺素和皮质醇。
正是由于这两个激素的存在,让压力呈现出了两面性。肾上腺素是可以激发我们潜力的激素,但是如果压力持续存在的话,皮质醇就会被释放出来了。

皮质醇本身是为了帮助我们应对高压环境的,如果孩子体内皮质醇持续几周都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的话,那么会影响我们大脑的记忆功能。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在压力过大的情况下,学习能力会有所下滑


  美国的儿童发展科学委员会也将压力分成了3类,分别是:正向压力、可承受压力和毒性压力

举例子:

正向压力就是,我们私下里学习很用功,这次期末考试准备的非常充分。所以临近考试的时候,我们心中会有一种即幸福又紧张的感觉。兴奋是因为终于到了我们见证努力的成果,证明自己的时候;略带紧张是考试自带的属性,不过正向压力下,一般并不会特别紧张,而且非常有助于我们进步。


可承受的压力,是指孩子在面临着自己控制之外,但是父母介入帮助的话,就可以很好应付的压力。比如,孩子考试成绩很差,心情很低落,但是父母并没有责怪他,这种压力在一定程度上会让孩子变得更加坚强。


而毒性压力就是会给我们带来危害的压力了。一般我们指的是,我们在没有任何外界帮助和支持的情况下,长时间被动的承受压力,对我们的身心都是有害的。比如,孩子成绩不好的时候,家长每一次都是非打即骂,时间长了孩子很容易产生一些比较极端的心理。


给大家打个比方,如果我们把孩子比作是一辆正在奔跑的汽车,压力就相当于是汽车的动力系统。一定程度的压力的确可以让汽车的动力越足,但同时也增加了失控和翻车风险。

我们所说的培养孩子的自驱力,本质上也就是要盯紧压力这个“仪表盘‘’。帮助孩子们多多去体验正向的压力,当他们遇到可承受压力时给予足够的支持,同时要尽可能地帮他们化解毒性压力

 而在我们的大脑中,帮助人体解决压力的主要是前额皮质,它和人的认知功能紧密相关
 人体前额皮质的判断与决策的功能基本上要等到25岁之后,才会逐渐发展成熟


而毒性压力的解药是什么呢?

毫无疑问是“控制感”

我们要给孩子充足的控制感,每一个家长其实不应该把所有的精力放在管理孩子上,有时候管理好家长自身,也许对孩子的影响更大。

给孩子控制感,并不是一味放任、不管不顾,而是将更多的选择权和沟通权还给孩子。孩子们有权利勇敢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家长首先要做好一个合格的倾听者。如果说,孩子由于心智不成熟,做了一些不好的决定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家长不能一味的斥责,而是敞开心扉的去沟通。


帮助孩子自驱成长还有关键的一步,就是帮助孩子建立起自己的“内在动机”

刚才我们提到了,孩子的成长就像是一辆汽车,在我们每一个人幼小的时候,父母总是坐在车的副驾驶上对我们进行管教。但是随着我们越来越大,其实总有一天,汽车的操作权,家长肯定是要全部交到孩子手上的。任何一个家长都不可能一辈子帮助孩子踩着刹车

所以说,一定要帮助孩子尽快的把内在动机建立起来,越早建立,孩子越受益。让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愿意去给自己设立一个又一个挑战,然后去跨过一个又一个挑战

  我们要想帮助孩子建立起内在动机,重点在于帮孩子建立起内在的渴望机制,让孩子深刻的理解并且相信学习本身是能满足他的内在需求的


而培养孩子的内在动机,其实有3个重要的内在需求:分别是自主需求、胜任需求和满足归属需求。


  第一个自主需求,就是在孩子面对挑战的时候,我们要尽可能多的为他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增强孩子的掌控感


  第二个胜任需求,就是帮助孩子,建立能够顺利完成每一场挑战的信心。这种信心,其实并不是一种能力,更多的是一种乐观的心态。我们的确没办法保证,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能尽善尽美,但我们要相信事在人为,只要努力一定是能够做好的。


  第三个归属需求,这就是让孩子从内心感觉到自己有被关爱的感觉


这句话,其实我还是挺有感触的。我们成年人的世界里有一句话,就是当你长大之后,可能所有的人都只关心的飞的高不高,但是却很少有人关心你飞的累不累。

同样的,当你的孩子虽然学习努力,但最终成绩仍然不理想时,你是否有勇气去接纳孩子的平凡和普通呢?

是否能够让他心理浮现出一句话,“我的父母关心的是我,而不是我考了多少分”呢?

其实,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挫败感、不知所措的时候,这些都需要父母来帮助他建立内在动机最好的时候


最后的话,咱们做一个简单地总结:

当我们想要培养孩子自驱力时,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审视自己的教育模型是否合理。

合理的教育模型是“压力-控制感模型”,意思就是我们应该把对孩子的注意力,从关注“目标和结果”转移到孩子的“压力”上来。

压力有好有坏,我们要盯紧孩子压力这个“仪表盘‘’,区分压力的模型。然后引导孩子直面‘’正向压力",辅助克服“可承受压力”,避免孩子处于“毒性压力”的状态之下。化解毒性压力的方法就是给孩子更多的“控制感”,让孩子有表达内心想法和做决定的权利;并建立起内在动机,关注孩子的自主需求、胜任需求和归属需求,让孩子终身受益

从今天开始,做孩子的顾问而不是老板,感受孩子的飞驰人生吧。

点赞(225)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