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驱力去哪儿了?如何培养?

养娃最难的事,假如有个排名,陪娃写作业,绝对排前三。

总会有一些妈妈抱怨:孩子做作业总是拖拉,不自觉?除了作业,还有练琴,书法等兴趣班,总要盯着。

而自己白天要上班,晚上回来要负责一家子人吃喝拉撒,还负责孩子作业,真是太难了!


孩子自觉性去哪儿了?世间有没有一个“育儿锦囊”给我,立马解决这个问题呢?

让孩子自觉学习,这个问题难倒了好多老师,教育家,认知心理学家,假如能有这一条秘诀,简直价值千金。

这个自觉,就是自驱力,简单说,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去做某一件事情的动力。

之前看过一本书《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其中第一条积极主动,与这个自驱力是一致的。

哪个家长不盼望孩子是积极主动的?哪个老师不喜欢积极主动的学生,哪个老板不喜欢积极主动的员工呢?

自驱力太重要了!

孩子没有了自驱力,凡事就要靠别人催促才行。

小的时候,父母要催促他穿衣、吃饭,学习;长大了以后,领导、朋友要催促他奋力向前。

处处靠别人催促的人生,又怎么可能会精彩辉煌呢?!

今天专门写一篇长文,为你解析一下:什么是自驱力,怎么培养孩子自驱力?


孩子的自驱力去哪了?

什么是自驱力?传统认识里,人类行为有两种驱动力(drive):

第一种是生物性驱动力,这是人类想尽一切办法生存下来的动力。

第二种来自外在动机,即寻求奖励,避免惩罚的动力,也就是常说的胡萝卜+大棒。

而第三种驱动力,美国心理学家 Daniel Pink 在超级畅销书"Drive"里把这种自我驱动力,叫 Motivation 3.0。

其来自于内在动机(inner drive),即我们想要主导自己的人生、学习并创造新事物,做最好的自己的内在需求。


这个内在需求支持的“自驱力”,孩子们本来就有,只是慢慢失去了!

你想一想,孩子刚学会走路时,总是精力百倍,愿意探索,为搞明白一个事情,忙活大半天。

遇到新鲜事,好玩的,乃至脏的,危险的,总要去看一看。于是家长在一旁叮嘱:stop!慢慢地,孩子放弃一些探索!

孩子本来就有,为什么一上学后,表现出种种不自觉,对学习应付了事呢?


这里不能全怪孩子,孩子失去自驱力,自然要从孩子成长环境说起。


第一,在家里

很多家长,特别是老人,在孩子一生下来起就采取包办式教育,生怕饿着,累着,伤着。

包办孩子的吃、包办孩子的喝,甚至孩子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在父母的“掌控”当中。

正是在这种包办环境下,孩子才逐渐地放弃动脑、放弃动手,也放弃了主动参与生活的“一切”。

这种被动式生活习惯,让孩子失去对一些事情的掌控感,不再自觉去行动。什么是掌控感,等会再细说。


第二,在学校

我们知道:学校的学习安排,也很饱满,缺少孩子自由探索时间。有学校连中午、课间休息时间都占用,不让孩子出教室。

白天7点左右到校,下午四、五点放学,晚上会有1-2小时作业+一些兴趣班,晚上九点半之前睡觉已是很幸福的。


自驱力就是要自己安排!这种填满的学习状态下,年幼的孩子,哪里能自发形成自驱力呢?!


第三,孩子越来越没有“追求”,缺乏主动性。为什么这样呢?

现在家庭物质条件丰盈,孩子无须努力,也能保持现有较好生活。

不像我们之前,你不好好读书,就要干农活;80后家长,你再给孩子讲“艰苦奋斗”,个人成长史,用以驱动孩子,基本无用。

而且孩子每天被安排得满满的,像上了发条的时钟,哪天张力没有了,就会停下来。

假如孩子一直是“被学习”状态,被“逼”着学习,很难培养出真正的自驱力!


有人说孩子一定要逼,才可以!我不大赞成,假如一定要逼一逼,我更喜欢说是引导。

记得美国临床神经心理学家 William Stixrud 在其畅销书《自驱型成长》中写道:

越来越多家长的控制行为,剥夺了孩子自我安排的能力,成为没有自驱力的年轻一代。

也就是说:家长的安排越多,控制的越多,孩子的自我掌控感就越低,从而会偷走娃的自驱力。

作为家长,假如发现孩子自驱力比较弱,那就反问一下自己:是不是自己平时掌控太多了,哪些事孩子可以自己做主的。

而且,有必要升级自己的养育观念,摒弃胡萝卜加大棒的观念,用新的理念更轻松地养育孩子。

一眼看清自驱力的本质

记得爱德华·L. 德西在其著作《内在动机:自主掌控的人生》说过:

只是追求那些外界强加给他的价值和目标的人是不自由的,因为他丧失了内在动机和真正的自主,也无法获得真正持久的幸福。

故我们一定要培养孩子自驱力,不过之前我们需要了解自驱力的本质。

培养孩子自驱力,需要建立在内在的三个需求上。

  • 自主需求
  • 胜任需求
  • 满足归属需求

1.什么是自主需求?

简单说,自主需求就是孩子的事情,自己安排,自己为最终结果负责,获得对一件事的掌控感。

之前包办养育,把孩子的需求剥夺了。包办越多,孩子依赖性越强,更难以建立自驱力。

孩子自己能决定的事,尽可能自己安排。

例如,小贤要下午要和小伙伴一起去骑车玩,我会欣然答应的。孩子作业完成后,留下空间,让孩子自己去安排。

2.胜任力需求

这一点非常重要!让孩子自主,很多时候会搞砸,家长要帮助孩子建立信心。

比如,学兴趣班,越学越有兴趣,有胜任力,不用逼,孩子自动会投入越多的精力去做。

又如,我们做工作,获得了好的工作成果,感觉自己胜任这个岗位,会更加自信地完成下一个任务。

帮助孩子,建立能够顺利完成每一场挑战的信心。胜任力有了,孩子的发动机就启动了,就能驱动自己了。

3.满足归属需求

这一点比较难理解,它和自驱力有什么关系呢?其实满足归属需求,让孩子从内心感觉到被关爱。

每个人包括孩子,特别在意父母是否真正爱自己。当一个孩子知道他在父母心中的地位,会驱动自己做得更好。

拿我来说,作为75后,我从一个乡村,到考大学,考研究生,一步步走过来,内心深处渴望父母的赞扬和关爱。

父母亲越肯定,越认可,我越愿意去奋斗,发自内心深处的愿力,这就是满足归属需求。

那怎么去培养孩子的自驱力,完成小目标呢?

自驱力,它更像是一种元能力,是一个人学习和精进技能的底层动力。

据我的经验,建立自驱力是个小小的系统,包括了:观念+目标+行动+反馈,缺一不可。


假如只是管制和奖励,不关注内在动机+目标,就算给孩子列满日程,孩子的自驱力也很难建立。

由此,我设计了自驱力小系统,试着帮孩子用自驱力完成小目标,你也可以试一试。

1.观念:引导孩子思考成为怎样的人?

2.目标:设计符合smart原则的目标。

3.行动:规定每日定时、定量化行为。

4.反馈:验证效果,形成正向激励。

举个例子来说吧,小贤数学成绩不属于很优秀的。

假如我希望他这门功课慢慢好起来,注意是慢慢,我没有那么着急,先帮他建立和践行这个小系统。

首先,建立人设:你要帮孩子建立“数学也能学得优秀”的观念,而且他也认可。

我一直没有让他报校外的数学培训班。所以,我就和他建立一个观念:我是班里第一个不上培训班,数学成绩也能名列前茅。

这是一个有价值、有挑战性的观念。

我没有说一定要第一,那就压力太大;往往在压力下,学习动作变形,没有达成目标时,就会泄气。


第二,建立目标:

这个原则即具体的(S) 、 可衡量的(M) 、 可实现的(A) 、 相关性(R) 和 有时限性(T) 。

根据smart原则,写下目标。例如,在期末考试之前,咱们把数学搞到前三名,前五名也接受。

设置家长和孩子共同满意的目标,这一点非常重要,这是驱动他日常行动的关键。

第三,每日行动:确定1-2项关键学习动作。

首先在学校,每日要认真听讲,争取课内就把老师讲的东西搞明白;

其次,完成平时作业后,一定还有新的任务,以“一当十”的精学小任务。

于是,我给他买了一套A/B精讲+练习的奥数同步训练题,他每天晚上都会精做1-2道题目,用以拓展所学的知识。

以中等难度的奥数题,帮孩子建立高阶数学思维;再学课本知识,就更容易一点,更能建立学数学的信心。

第四:跟踪反馈:每隔几日,我会和孩子互动。

多询问他,了解问题,形成闭环。如数学课有什么问题,是不是感觉更容易了,小测试题成绩是不是好了一点。

当小贤说,自己之前可能做不出来的题目(如这一次测试中),发现奥数训练题的思路,可以用上了,我就感受到了这个学习投入已有成效了。

当学习行动有一定效果,形成正激励后,这样慢慢地,孩子就自动坚持。

现在,小贤每天晚上都会坚持做题,基本不用我管。我还给他一个日程表,做完就打勾,学习自驱力就这样慢慢建立。

关于培养孩子自驱力,还要注意这几点:

首先,家长定位好自己的角色。

把自己当做孩子的学习顾问,而不是孩子的监理人。

我最近看《正面管教》这本书,讲到了如何和孩子建立平等而亲密的关系。

因作业而争吵,或孩子不听你的,大多数是家长角色定位和沟通方式不对,不责怪孩子。

其次,帮孩子建立内在动机。

第一,这一点比较难,自驱力不能凭空建立,需要用自己的人设+目标形成自驱的张力,才能让孩子自动自发行动。

之前我讲的自驱力的三个基本内在需求:自主需求(我来安排)、胜任需求(我可以的)和满足归属需求(我被信任或被爱护)。


作为家长,没有考虑孩子的这个内在需求,学习动机很难建立,孩子自驱力也是不可能建立。


第三,让孩子某几件事有掌控感。

和孩子一起沟通,挑选出几件事,让孩子做主。例如:

1.把你孩子能自己支配的事情,列成一个清单,哪些可以加进去?

2.问问孩子:什么事是他感觉自己能说了算,不用家长再操心的?

给孩子控制感,并不是一味放任、不管不顾,而是将更多的选择权和沟通权还给孩子。

总之当孩子能自主决定,自己行动,自己为结果负责时,内心的自驱力就会慢慢建立起来。

点赞(16)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