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一个有智慧的父母,都懂得在教育子女时主动分工,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软硬兼施、恩威并济,孩子才能乖乖被驯服。这种教育模式早已刻进我们的DNA中了,以至于当我们成为父母以后,也会走上这条道路。

不过现代的父母相较过去,在教育分工上更加灵活,除了要因材施教,更会注重性别差异化教育,对待男孩和女孩,父母们的养育方式也存在差异。

不同性别的孩子,要有不同的养法

教育专家认为:孩子到了3~4岁以后,就对性别有所觉知。这时,他们会认识到异性的不同,并对其中的差距进行一系列的探索。

普通的父母,或许只会从生理上去教育孩子区分性别概念,但真正高智慧的父母,往往还会在生理教育的基础上,追加性别的“社会概念”,这一部分的认知,往往会影响孩子的行为,甚至可能固化其思维模式。

1967年,马里兰州巴尔的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约翰曼尼(John Manny),在对性别进行研究时,也发现性别是具备社会属性的。


通俗的可理解为:男女两性,生理特别不同,未来的语言能力、空间思维、情感特征、共情能力等等都有所不同,而正是这些差距,造就了社会的不同分工。

而且孩子在刚出生的时候,性别认知尚且是模糊的,对性别的区分和强化,都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对环境的接触来塑造的。

因此,如果父母想把男孩养成有责任、有担当的男子汉,女孩养成有格局和远见的女中豪杰,就要从小开始培养,有针对性地进行“性别差异化教育”。换而言之,就是不同性别的孩子应该有不同的养育方式。


男孩要“严母慈父”,女孩要“严父慈母”

就我们平时的养育观念来看,总认为养育男孩是“严父慈母”,女儿是“严母慈父”:父亲更亲近、宠爱女儿,对儿子严格;母亲更心疼儿子,对女儿要求更高。

可实际上,现代的育儿心理学家认为:教育男孩要“严母慈父”,教育女孩要“严父慈母”,才能更好地体现性别教育的意义。

为何会如此呢?

  • “严母慈父”,让男孩性格更加稳定

很多父亲认为,对待儿子要严厉,要狠心,才能让他成才。殊不知,你越严厉,越容易激发其男孩的“逆反心理”。


因为对男孩而言,他从小会特别崇拜父亲的形象和权威,但也正是如此,你们的肯定和认同对孩子而言特别重要。

尤其越是到青春期的时候,男孩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领地占有欲越强,如果这时候不能获得同性的认可,往往就会导致男孩的自尊心被打击,开始疏远和逃避父亲。

反之,如果父亲这时候软下来,当好一个“慈父”,平时多跟孩子谈谈理想,帮他树立人生的目标和方向,让孩子学习更多的优秀男性所该具备的品质。


这往往能让男孩的情绪变得稳定,抚平内心的焦躁不安,让孩子的心态更加积极阳光。

当然,男孩在成长的过程中,也容易走弯路,可能经常出现闯祸闹事等不良行为,既然父亲这时候不方便出来跟他们“硬碰硬”,自然需要母亲能够站出来,多规劝儿子的行为举止。

另外,女性的情绪要相对稳定一些,抗压能力其实比男性要好,所以面对儿子的无理取闹,她们不会像丈夫一样立马化身“喷火龙”,对着孩子一顿骂。而是懂得采取“迂回战术”,在不降低原则的基础上,尽量化解孩子的危机。

所以,养育男孩子,最好的方式是“养母慈父”。


  • “严父慈母”,女孩的目标更加坚定

在很多父亲看来,女儿就像是娇滴滴的小公主,要捧在手心里,以免她们受到伤害。然而,这种心理往往也容易导致女孩未来抗压能力变差,缺乏毅力,她总认为自己还有退路,所以做事不能百分百用尽全力。

如果父亲平时坚守原则和底线,让女儿知道很多事情撒娇是没用的,她们往往对自我的要求会更高,格局和眼界也会不一样。

需要注意:母亲细腻的关爱和呵护,能让女儿感受到满满的安全感,也能给她们注入更多勇气。


无论哪种教育模式,都要注意尺度

所谓的“严”,不是让大家变得强势、咄咄逼人,而所谓的“慈”,也并不代表着软弱和退让。

无论你是选择当“严父”还是“慈母”,都要注意教育尺度——

  • 不可太过强势,剥夺孩子表达的权利,这样失去了教育的意义不说,还容易伤到孩子的心;也不可一味退让,包容孩子的不良行为,这样反而会限制他们未来的发展。

  • 而且过于父母过于极端的教育,会导致孩子不知道究竟该怎么做,内心割裂而扭曲,同样不利于其个性的完善。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