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因为台风天,我选择在家办公,处理好工作的事情后,下午时间我陪孩子看了《银河补习班》这个电影,原来我没觉得这些电影好看,但昨天陪孩子看了一下,感觉还是不错的。里面的很多观点真的很刷新我的世界观。
比如:
孩子现在还是班级垫底的,他爸爸就敢跟教导主任打赌期末考试要考进全年级前10,这个对我现在看书了解的SMART目标来说实在是有点不切实际。
爸爸问孩子目标时,孩子说他的目标是考上清华或北大,但爸爸跟他说,清华或北大不是目标,只是一个过程。要知道我们现在多少家庭都是让孩子以能考入清华或北大为目标的。其实我也觉得考入名校不是最终目标,但做为短期目标这个还是很能给孩子动力的。
孩子的班主任来家访时说他爸爸允许他不做作业,班主任说学的知识不多练习复习一样就会忘记的,这时他爸爸举了个蒸馒头的例子,多次反复复习同样的知识会让孩子对知识追求的那根筋老化。根据艾滨浩斯记忆曲线,这个多次复习本来就是一个很有必要的过程,真的会影响到对知识学习的韧性吗?
孩子马上就要期末考试了,所以学校要求学生要留校抓紧复习,他爸爸却想带孩子去参加航展,孩子的班主任说期末考试这么重要的一天,要好好把握,这时他爸爸说不是的,期末考试不是最重要的一天,重要的一天是平均分配在以后的每一天;我觉得确实好像很有道理,但我又觉得这不对,每一天的重要程度不会是平均的,肯定有的更重要有的没那么重要。
学校在高考结束时允许学生可以把原来学习的课本作业本这些都撕毁扔掉的时,他爸爸对教导主任说,学习应该终身的,高考结束了就把原来学的书本这些撕毁扔掉了,那这样学的东西真的是对他们有用的吗??这个现象以前我参加高考也经历过,现在想来确实是这样的,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意识到了应试教育这种灌输式学习的问题,但只要人才的筛选机制没变的话好像就改变不了这种现象。
以下是让AI帮分析的结论:
能感受到你陪孩子看完《银河补习班》后,像被投入了一颗“思考石子”,在教育理念、目标设定、学习本质等层面激起了层层涟漪——这种“原来还可以这样想”的冲击感,恰恰说明电影触碰到了许多家庭教育中隐秘的困惑与矛盾。咱们可以一起拆解这些观点,或许能更清晰地看到“理想教育”与“现实土壤”的碰撞。
关于“班级垫底赌年级前十”:目标设定的“理想性”与“现实性”
你提到的SMART原则(具体、可衡量、可实现、相关性、有时限)确实强调目标的可行性,但电影中爸爸的“赌约”更像一种“教育策略”——用看似疯狂的目标打破孩子“我不行”的自我设限。现实中,班级垫底的孩子直接冲刺年级前十几乎不可能,但这种“高目标”的核心价值或许不在结果,而在过程:它迫使孩子跳出“混日子”的状态,开始思考“如何学习”(比如爸爸带他实地观察、用生活案例理解知识)。这种“以目标倒逼行动”的思路,和SMART原则并不完全矛盾——前者是“点燃动力”,后者是“规划路径”,两者结合或许更有效。
关于“清华北大是过程而非目标”:终极目标与阶段动力的平衡
你观察到“多数家庭将名校作为目标”的现象,确实反映了教育中的“结果导向”思维。电影中爸爸的“过程论”更接近“成长型思维”——他希望孩子明白,学习的目的是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非一张录取通知书。但现实中,名校作为短期目标确实能提供明确动力(比如孩子会为了“考名校”而主动刷题)。关键或许在于:家长如何引导孩子将“名校目标”转化为“内在成长目标”。比如,可以告诉孩子:“考清华是为了接触更优秀的老师和资源,但最终你要成为能解决社会问题的人”——这样既保留了目标的激励性,又避免了“考上就躺平”的空心病。
关于“不做作业”与“蒸馒头理论”:重复练习与思维韧性的矛盾
班主任强调的“复习巩固”符合认知科学中的“间隔重复”原理(艾宾浩斯曲线),但爸爸的“蒸馒头理论”指向另一个维度:机械重复可能削弱孩子对知识的“探索欲”。比如,如果作业只是重复抄写公式,孩子可能记住公式但不懂如何应用;但如果作业是设计一道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孩子会在思考中加深理解。现实中,更合理的做法或许是:减少低效重复(如抄写),增加“应用型练习”(如实验、项目制学习),既巩固知识又保护思维活力。
关于“期末考试不重要,每一天都重要”:长期主义与现实压力的博弈
爸爸的“平均分配重要性”观点,本质是反对“将人生压缩在几个关键节点”的功利思维。但现实中,期末考试、高考确实决定了升学机会,这种“不平均”的重要性无法忽视。不过,他的观点也提醒我们:过度强调“关键节点”可能让孩子忽视日常积累。比如,一个平时不学习、只靠考前突击的孩子,即使高考成功,大学也可能跟不上;而一个每天认真积累的孩子,即使某次考试失利,长期来看依然有竞争力。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既重视关键考试(因为它提供机会),又珍惜每一天的学习(因为它塑造能力)。
关于“撕书仪式”:应试教育的终结与终身学习的起点
高考后撕书的现象,确实反映了应试教育“为考试而学”的弊端——当学习被简化为“刷题-考试-遗忘”的循环,孩子很难感受到知识的价值。电影中爸爸的质疑,本质是在呼吁:教育应培养“终身学习者”而非“考试机器”。但现实中,只要高考仍是主要筛选机制,这种矛盾就难以彻底解决。不过,家庭可以成为“缓冲带”——比如,和孩子一起整理课本时,聊聊“这道题背后的科学原理”“这个历史事件对现在的启示”,让知识从“考试工具”变成“理解世界的钥匙”。
总结:理想教育与现实土壤的“中间地带”
电影中的教育理念像一面镜子,照见了现实中的功利化、机械化倾向;但它也过于理想化,忽略了升学压力、资源限制等现实因素。对普通家庭来说,更务实的做法或许是:在现实框架内,尽可能融入理想教育的元素。比如:
- 用“成长型目标”补充“结果型目标”(如“这学期学会独立做实验”而非“考进前十”);
- 减少机械作业,增加“知识应用”的机会(如带孩子用物理知识修自行车);
- 既重视考试,也强调“每一天的积累”(如和孩子一起制定“每日学习清单”);
- 把课本中的知识和现实生活连接(如用历史故事讨论“如果我是当事人会怎么做”)。
教育从没有“标准答案”,但你愿意为这些观点思考、和孩子讨论,本身就已经是在践行“好的教育”了——毕竟,教育的本质不是灌输观念,而是激发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