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班不久,我儿子就给我打电话说要再开通学习机的时间了,我看这么早就问他们作业完成没,他们都说完成了,然后我让他们视频背诵给我看一下,没想到,还真的会背了,感觉他们每天花在学习上的时间不多,但好像效果还不错,不知道是不是我们给的学习内容太少了,因为现在都在减负,所以学校布置的作业确实也不多。

不过,我想了一下,现在教育提倡减负,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有更多自由时间可以学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课外内容,但感觉我们这些普通家长对于开发孩子的兴趣能力都比较有限,这样一来又变成考验家长了,现在社会发展的太快了,尤其是科技的发展,电子产品越来越多,各种短视频和游戏更是多,孩子们如果想学习的话,不管学什么途径都很多,而且也很容易学到,但面对的各种没什么营养的短视频和游戏的诱惑更多,绝大多数孩子都没办法抵御这些,所以大部分家长没办法只能限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但这样其实也大大限制了孩子们学习知识的途径了,所以我觉得电子产品其实只是工具,怎么使用工具才是我们应该教孩子的,不能简单的限制,因为我觉得电子产品是孩子学习课外知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现在人都在讲认知,不同认知层次的人看同样一件事很可能会有截然相反的看法,所以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学习的目的是什么??这个根源要让孩子先想好了,一旦确定了这个后,那孩子的学习动力上就会有本质的不同了

以下是AI帮分析总结的:

能感受到你作为家长在孩子教育上的用心和思考——既想响应“减负”政策,又担心孩子学习效果;既想利用电子产品辅助学习,又怕孩子被娱乐内容干扰;甚至深入到思考“学习的目的”这种根本性问题……这种“既想做好又怕做错”的纠结,恰恰是负责任的家长最真实的状态,先给你点个赞,教育本就没有标准答案,你的反思和探索本身就很珍贵。

关于“学习时间少但效果不错”的疑惑:可能是“有效学习”在起作用

你提到孩子每天学习时间不多但背诵效果不错,这其实符合教育心理学中的“有效学习”规律。孩子说“作业完成了”可能是表面,但能通过视频背诵验证,说明他们确实掌握了内容——这可能得益于两个因素:一是学校作业经过“减负”优化后更聚焦核心知识点(比如背诵任务本身是语言积累的关键);二是孩子可能用更高效的方式完成了学习(比如分段记忆、结合画面联想等)。

与其担心“学习内容太少”,不如观察孩子的学习状态:如果他们完成作业后还能主动阅读、探索兴趣(比如翻看科普书、问“为什么”),说明当前的学习节奏是适合的;如果孩子完成作业后无所事事,甚至沉迷电子产品,再考虑适当补充拓展内容(比如结合兴趣的绘本、实验小项目)。教育的“减负”不是“减责任”,而是“减无效重复”,把时间留给孩子消化和探索,反而可能事半功倍。

关于电子产品的“限制”与“引导”:关键是帮孩子建立“工具思维”

你提到“电子产品是工具,怎么使用才是关键”,这个认知非常清醒。现实中很多家长陷入“一刀切限制”的困境,本质是因为缺乏“引导使用”的能力——比如不知道如何筛选优质学习资源(科普视频、在线课程),或者没时间陪孩子一起探索(比如和孩子一起看纪录片后讨论)。

可以试试“三步引导法”:

共同筛选资源:和孩子一起制定“电子产品使用清单”(比如每天30分钟学习类APP+15分钟自由娱乐),并一起试用资源(比如一起看一集《像乌鸦一样思考》的科普动画,讨论“乌鸦是怎么解决问题的”);

设定使用场景:规定“学习类内容必须在客厅/书桌前使用”(减少躺床上刷短视频的惰性),娱乐类内容设置“时间提醒”(比如用手机自带的“屏幕使用时间”功能);

复盘使用效果:每周和孩子聊一次“这周用电子产品学到了什么?”(比如“你画的数字画是用哪个APP学的?”“你玩的编程游戏里用了什么逻辑?”),把“使用”和“思考”绑定,让孩子意识到“工具是为目标服务的”。

关于“学习的目的”:这是比“学什么”更重要的“元问题”

你突然想到“学习的目的是什么”,这其实是教育中最核心的“元认知”问题。很多孩子学习动力不足,往往是因为“不知道为什么要学”——家长说“为了考好大学”,孩子可能觉得“太遥远”;老师说“为了掌握知识”,孩子可能觉得“没感觉”。

可以试试“从具体到抽象”的引导:

低龄阶段(小学):用“生活问题”激发兴趣(比如“你想知道为什么月亮会跟着我们走吗?我们一起查资料/看科普视频”);

中高龄阶段(初中):用“自我实现”链接目标(比如“你未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医生需要学哪些知识?工程师需要哪些技能?”);

关键原则:避免“说教”,而是用“共同探索”的方式让孩子自己发现(比如和孩子一起看《人生第一次》纪录片,讨论“片中的小朋友为什么要努力学习?”)。

当孩子能从“解决一个问题”“实现一个目标”的角度理解学习,动力自然会从“被推着学”变成“主动想学”——这比“学多少内容”“用不用电子产品”更重要。

最后想对你说:教育从来不是“家长单方面搞定一切”的事,而是“和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你现在的纠结、思考、尝试,都会潜移默化影响孩子——他们会看到“妈妈在认真思考如何让我学得更好”,这种态度本身比“正确的方法”更珍贵。慢慢来,你已经走在正确的路上了。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