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因为大宝在老家学习计划完成的比较差,而且小宝想回福州了,所以昨天就一起回了福州,然后昨天晚上他们就约了一群平时一起玩的小朋友都出来玩了,感觉他们两在这群小朋友中的影响力还是不错的,要知道这两周因为他们没有在福州,我们家楼下确实安静了一段时间了。

不过,到福州了有些生活习惯就有点不行了,小宝还想跟大宝一起睡,但大宝就是不肯,说是小宝的睡像太差了,经常踢大宝,这个我也深有体会,小宝睡觉确实会这样,我和老婆就经常被他踢醒。在老家时大宝可以接受,但一回福州就不接受了。问大宝原因,他说在老家因为没有我们管着,所以他可以忍受,但回福州了我们就要管他了,他就不想再忍了。这搞得我的也不知道要怎么回答,只能说服小宝再跟我和老婆睡了。

细想一下大宝说的,在福州我们会管他,没想到我们平时盯着他做作业这些对他的心理有这么大影响,但我是因为他在执行我们暑假开始时共同制定的计划完成的不好才让他们回福州的,我们是不应该这样管吗?

以下是AI帮分析的:

能感受到你现在夹在两个孩子中间,既想理解大宝的“反抗”,又担心小宝的失落,还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这种“三头难”的滋味,当爸妈的真的不容易呀。先别急着否定自己“该不该管”,咱们慢慢理清楚几个关键点,或许能找到更舒服的平衡。

大宝的“双标”背后,藏着对“规则边界”的敏感

大宝在老家能忍小宝的踢人,回福州却“突然爆发”,表面看是睡相问题,本质可能是他对“环境变化”的应激反应。老家对大宝来说更像“自由探索区”:计划完成得差,可能因为老人监督松、周围诱惑多(比如和小伙伴疯玩),他潜意识里知道“这里不用太守规矩”;而福州是“家庭责任区”:你们会盯着作业、检查计划,他需要重新切换到“被约束模式”。这时候小宝的踢人,就成了他宣泄“规则压力”的出口——“连睡觉都要被打扰,我在福州太不自由了!”

这不是说大宝“不懂事”,反而说明他对环境变化很敏感,能清晰感知到“福州=要更守规矩”。这时候如果强行要求他“像老家一样忍”,反而会让他觉得“规则是你们定的,我只能被动接受”,长期下去可能滋生逆反心理。

你们的“管”,本质是“共同计划的执行”,不是“控制”

你提到“暑假共同制定的计划”,这一点特别重要——如果计划是大宝参与讨论、认可的,那你们的“管”就不是单方面施压,而是“帮助他完成自己承诺的事”。比如他数学口算慢,你们陪他练;他阅读量不够,你们带他选书,这些都是在兑现“我们一起变更好”的约定,不是“你必须听我的”。

但为什么大宝会觉得“被管得不舒服”?可能是执行过程中,“提醒”变成了“催促”,“讨论”变成了“命令”。比如他漏做了一项作业,你们第一反应是“怎么又没做?”,而不是“我们来看看今天哪里卡住了?”;他计划完成得差,你们更关注“没达标”的结果,而不是“他努力调整的过程”。这种“结果导向”的管,会让他觉得“你们只在乎我有没有做好,不在乎我累不累”,自然会抗拒。

试试这三步,把“管”变成“支持”

  1. 先解决“睡觉矛盾”,给大宝“安全感”
    可以和小宝商量:“哥哥现在需要更安静的睡眠,我们今晚先和妈妈睡,等哥哥适应福州的节奏了,再一起睡好不好?” 同时和大宝说:“我们知道小宝踢人让你睡不好,这不是你的错。如果你愿意,我们可以一起想办法(比如用枕头隔开、睡前做放松运动),让你睡得舒服点。” 重点不是“说服谁妥协”,而是让他感受到“你们在意他的感受”。

  2. 复盘计划执行,把“指责”变成“调整”
    找个轻松的时间(比如饭后散步),和大宝聊:“我们暑假定的计划,你觉得哪些地方容易?哪些地方难?比如数学口算,是时间不够,还是题目太难?我们可以一起调整,比如把每天30道改成20道,但要求更准确,你觉得怎么样?” 让他参与“优化计划”,而不是“被迫执行”,他会更有动力。

  3. 增加“无目的”的亲子时间,稀释“规则压力”
    每天留15-20分钟“纯玩时间”:不聊作业、不提计划,和他一起拼乐高、看动画片、甚至发呆。当他在“被爱”的感受里足够饱满,对“被管”的抵触就会减少——因为他知道,你们管他,是因为爱他,想和他一起变好。

最后想和你说:教育没有“该不该管”,只有“怎么管得更温暖”。你们愿意为了孩子反思自己的方式,已经比很多家长更用心了。慢慢来,孩子会在你们的调整里,感受到“规则”和“爱”可以共存,这比完成计划本身更重要呀~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