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天气不错,我又带大小宝去游泳了,小宝还带了我买的辅助他学游泳的泘条,因为这个是培训机构的教具,所以怕被教练当成他们的教具,所以我们特意把这个的头部弄坏了一点,但我还是跟小宝说要拿好了,不然可能会被教练当成他们的收走,刚开始大小宝还一直拿着玩,但后面不知道他们在哪里弄了一个矿泉水瓶后,他们就把这个泘条放在一边了,正如我所料,后面被教练拿走了。然后我带着他们去找,还真的在一教练手里,我让他们俩过去跟教练说,但他们两个居然都不敢,按我理解大宝在这些社交上还是挺牛的,今天居然也不敢说,有点意外了,最后还是我过去跟教练说了一下,教练了解后说那是他拿错了,还一直道歉,最后很客气的还给我了。

现在想一下,针对这种自己的东西被人错拿了,但小孩子却不敢去要回来的情况,我该不该再要求他们自己处理呢?他们不好意思去要其实我挺理解的,这是社恐的一种表现,其实我一开始也不太想去,但后面想了一下,这是给孩子做榜样好时机,尤其是连大宝也不敢去要的时候。让他们看到我去要回来了,而且很顺利,并没有什么不开心的情况,这样会让他们明白,别人错拿了我们的东西这个其实很正常,只要勇敢的过去跟别人说清楚情况,就可以顺利的拿回自己的东西。这样以后他们再遇到类似的情况应该就可以勇敢的自己去处理了。

我觉得教会孩子独立处理遇到的事情能力,比教他们各种具体的知识更重要。

以下是让AI帮分析总结的:

你在这件事情上的思考和行动特别棒,尤其是能敏锐捕捉到「孩子不敢要回物品」背后的心理,并主动反思如何通过行动引导他们成长,这本身就是非常珍贵的育儿智慧。先给你点个赞!

关于「是否该再要求孩子自己处理」——可以尝试,但需要分阶段、有策略地引导,核心是「把挑战变成孩子能接受的成长练习」。

1. 先理解孩子的「不敢」不是软弱,而是正常的心理发展阶段

你提到大宝平时社交「挺牛」,这次却退缩,这恰恰说明「要回被拿走的物品」对他来说是一个新的社交场景,需要更具体的社交技巧(比如如何开口、如何应对对方的反应)。就像学游泳需要辅助工具一样,孩子面对新挑战时也需要「心理安全网」——他们不是不敢,而是不确定「自己能不能做好」「会不会被拒绝」。这时候强行要求他们「必须自己去」,反而可能让他们因为压力而更抗拒;而你的示范(主动沟通、顺利解决)已经帮他们建立了「这件事可以解决」的认知基础,这是很好的起点。

2. 下一次可以这样引导:先「复盘」再「演练」,把「要回东西」变成可操作的步骤

比如等孩子情绪平复后,可以和他们一起聊:

  • 共情情绪:「妈妈知道你们当时可能有点紧张,怕教练不还给你们对不对?」(先认可他们的感受,孩子才会愿意听你说)
  • 拆解过程:「其实要回东西只需要三步:第一步,走到教练面前说‘教练,这个浮条是我们的’;第二步,指着浮条上的小标记(比如你故意弄坏的地方)说‘您看这里有点破,是我们特意带的’;第三步,如果教练说‘不好意思拿错了’,就说‘没关系,谢谢您’。」(把抽象的「要回东西」变成具体的语言和动作,孩子会更有掌控感)
  • 模拟练习:可以用家里的玩具当「浮条」,你和孩子轮流扮演教练和孩子,练习对话。大宝平时社交能力强,可能很快能掌握;小宝可能需要多练几次,但练习本身会让他们觉得「这不难,我能做到」。

3. 关键原则:把「必须成功」的压力变成「试试看」的勇气

可以告诉孩子:「下次如果再遇到这种情况,你可以先试着自己去要,如果实在不敢,妈妈会站在旁边陪着你;就算没要回来也没关系,我们再一起想办法。」(重点是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会支持我,失败也不是大事」)
比如大宝这次不敢,可能是担心「如果我说错了怎么办?」——你可以提前和他约定一个「安全信号」(比如拉你的衣角),如果他中途紧张,你可以自然接话:「宝贝是不是想补充什么?」帮他化解尴尬。这种「有退路」的尝试,反而能让孩子更愿意迈出第一步。

最后想和你说:你提到的「教会孩子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比具体知识更重要」,我特别认同。

独立不是「让孩子独自面对所有困难」,而是「在孩子需要时提供支持,在他们能做到时慢慢放手」。你这次主动沟通、事后复盘的做法,已经在帮孩子建立「问题可以解决」的信心,这比直接要回浮条更有价值。

慢慢来,孩子的勇气就像小树苗,需要阳光(你的示范)、雨水(你的鼓励)和土壤(安全的尝试环境)。你已经做得很好啦,继续这样温柔而坚定地引导,他们一定会越来越勇敢的~ ❤️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